今天是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弘揚奉獻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是每個青年學生的不懈追求。外國語學院楊菲和宋恒銳兩名同學曾在疫情來臨之前利用自己的假期分别到遼甯省朝陽市淩源地區的鄉村小學進行支教。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雷鋒精神時刻在我們身邊。下面分享一下兩位同學對于支教的看法與感受。
楊菲同學(2019年7.20-8.3):
很榮幸能夠在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之際,将自己支教的一點感受寫在學院的公衆号上。
起初我對于支教的了解主要是通過電視和互聯網媒介,當時的了解并不深,隻是知道有這樣一個公益性慈善活動。步入大學後,想去支教的想法也一直沒有動搖。指引我去支教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雷鋒精神。作為第一批00後的我們,從小便被教育要學雷鋒、做好事,傳承“奉獻、友愛、進步、互助”的志願精神。讓“志願者”這三個字印在我的身上,刻在我的靈魂中。上大學之後,自己能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我多次積極投身于校級大型活動的志願者中。可以說志願活動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直到2019年6月,偶然看到青協在招募暑期支教團隊志願者,我立刻報名,從面試到試講,一路破關斬将,終于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
剛開始課堂上秩序混亂等這種現象很普遍。要避免這種課堂亂象,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改變規則,引導孩子們改變行為。我改變了之後備課時的出發點,我在備課時思考的是:我希望這門課能引導孩子做什麼樣的行為,培養孩子什麼樣的意識。我們如果以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相處,就更需要用心去設計好的制度,去鼓勵他們分享合作、思考探索,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欲,贊賞他們對同伴的幫助和善意。

你讓我看見我/我讓你成為你/你夢着我的夢/我寫着你的詩/你點亮我的天空/我閃耀你的眼睛/從此/山谷裡多了一片/彩色森林
宋恒銳同學(2020年1.11-1.20):
我上課的時候,孩子們整整齊齊地說老師好,很積極地回答問題,這種幫助别人的感覺真的很奇妙,雖然那裡條件艱苦,但是我的心靈前所未有地輕盈與充實。
每天起床去學校生火,打掃教室,晨練,給孩子上課,生活簡單而規律,我覺得這是一段洗練自己的旅程,二十歲,在群山深處,一個閉塞的村莊,作為老師,和孩子們在冬天裡共度一段時光。
最後那天早上,我坐上回程的車,駕駛員大叔踩下油門,我看着後視鏡裡越來越遠的村莊,默默說了聲謝謝。
在這片土地上我真正理解了奉獻的意義與力量,它并不隻局限于支教或者其他限定的條件中,日常小事也有許多奉獻的機會,比如保護樓下的草坪,撿走地上的垃圾,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等等,我們要做的隻是去激發與提升自己的奉獻精神,盡力的去幫助他人。
疫情還沒過去,山村裡的孩子們的教育條件本就不夠好,如今更是沒法上學困在家中,我會建議他們多把精力用在讀書與學習上,同時注意保護自己,我希望他們能夠越來越好,有一天靠自己的力量立足。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我院的楊菲同學、宋恒銳同學,充分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秉承雷鋒精神,書寫着自己的成長,讓他們、讓我們都立志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