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從我做起!
遼大外院研究生參與中國日報疫情報道工作,為武漢一線發聲助力!
自疫情暴發以來,武漢人民的情況,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舉國上下都在與新型冠狀肺炎作鬥争。華夏兒女,萬衆一心,有主動請纓,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有挺身而出,守崗奉獻的普通民衆;還有以“中國速度”建造雷火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傳遞溫暖與力量。
遼甯大學校外國語學院19級英語筆譯專業的研究生韓迎春同學,在劉熠老師的推薦和指導下,通過參與中國日報疫情報道工作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在疫情期間,作為中國日報的一名志願者,她搜集前期一線素材,對接采訪對象,輔助完成疫情的報道及翻譯中文稿件的工作。武漢現在正值艱難時刻,看到中國日報的記者拼搏在一線,讓她深受感動和鼓舞,能在家裡為一線記者分擔一些工作,也讓她覺得很有意義。她說:“新聞報道和翻譯一樣,最重要的就要做到‘信’,尊重事實,不能主觀臆斷。這段時間的志願者工作,讓我收獲很大,既鍛煉了專業能力,也讓我了解到新聞媒體作為外界獲取信息的窗口,擁有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采訪和撰寫稿件,更讓我從平凡而偉大的逆行者中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諸多采訪中,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0後的女化驗員甘如意,一個96年的女孩,家裡沒有私家車,靠手機導航,騎自行車,輾轉4天3晚,從公安縣農村抵達江夏金口衛生院上班。這種敬業和奉獻精神讓韓迎春同學很受感觸。甘如意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無數醫護人員的縮影,為了千家萬戶的安康,多少“白衣天使”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在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醫學信仰,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都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武漢疫情面前,每天都上演着催人淚下的暖心故事:街頭做飯妹妹,90後“送菜英雄”,疫情中安置寵物的愛心團隊等等。采訪及收集素材的過程也讓她有機會見證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情懷。她堅信風雨過後,春暖花開,願這個生機勃勃的城市早日複蘇,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在擔任志願者工作的同時,作為翻譯專業的她在英語學習上也有了不少收獲。她翻譯過的文章在正式發布前都會經過總部英文新聞專家修改,對照自己的原文和改過之後的文章,她還總結出一些英語翻譯的小經驗與喜歡英語的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1. 專有名詞的翻譯。翻譯專有名詞時,像是醫院名稱、機構名稱、公司名稱等,一定要去相應的官網上進行查找,實在沒有再仿造已有的相似名稱進行編寫。比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武昌方艙醫院(Wuchang Cabin Hospital)、雷神山醫院(Leishenshan Hospital)和湖北省中醫院(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等。(Tip:中醫在抗擊疫情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網上搜索下相關新聞,也有很多關于中醫的詞彙和表達。)
2. 大小寫問題。這一點容易忽視,逗号後面要小寫,專有名詞大寫,拿不準時可以上網搜一下,盡量參照權威媒體發布的文章。
3. 直譯與語序問題。英文中有很多語句在稿件翻譯中是譯不出來的,需要轉譯或者可以不譯,不能用漢語的表達形式直接套譯,這樣比較強硬。同時語序也要注意,如果翻譯出的英文語序與中文一緻,就有可能需要考慮重新翻譯,盡量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要多練多看,不斷積累。最近在翻譯方艙醫院出院患者的文章時,有一句話“......現有400張床位,未來還會增加400張床位。”,總部英文新聞專家最終将其修改成“...and 400 beds at present. It will expand to 800 beds in the future.”。這也讓我很受啟發,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必被漢語套牢,要懂得靈活表達。
4. 詞語重複使用的問題。避免重複使用介詞和同一短語或詞語,保證文章的新穎多樣性。當然,在翻譯時準确性才是第一位的。
抗疫還沒有結束,韓迎春同學的志願者工作還在繼續,雖然工作很辛苦,經常熬夜趕稿子,但她非常驕傲和自豪。在她看來,跟勇敢的逆行身影相比,她所做的微不足道,疫情期間,幫忙不添亂,這也是作為學生志願者,能為武漢貢獻的一點綿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