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光雖已逝去,記憶的列車如影相随”。近年來,人際交往呈現出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同學聚會頻乃,從小學到大學。我前不久參加的小學十幾名同學的午宴,居然持續了四個小時,大家歡聲笑語,場面鼎沸。不過回想一下,最頻繁的往來還是在大學同學之間。所謂時光似箭、日月如梭,轉瞬間大學畢業已經21年,昔日同窗均過了知天命之年。但我們間的友情如同普洱老茶,經過歲月的沉澱,時間的發酵。不僅味道沒有減弱,而是“升值”成人文的親情。譬如一個月前遼大上下鋪的兄弟劉振邦幫我去做體檢,那種信任和放心的感覺,比自己去就醫,呆宰羔羊的心态要溫馨多少倍。 細細想來,為何大學同學的感情可能比遠親還親?比參加工作後的同事關系還近?因為大學時間正是我們世界觀形成期,朝夕相處的四年、相同的專業、還有磨合成的相同愛好...記得同寝室吳廣信喜歡“張薔”的歌曲,天天播放,把我們從反感熬成她的粉絲了。 再有就是大學畢業後大緻相同的工作方向,也是維系我們交往的紐帶。更有志同道合的同窗,畢業後一起創業的勵志故事……我總結了一下: 其實大學經曆不僅僅是讓我們學到多少專業知識,因為在信息時代,好多學來的知識沒等畢業,就已經過時了。我感悟到,大學更多的是鍛煉出人際間的交往能力,和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讓我們從慒懂無知的少年,脫身為成熟自信的“大人”。而這種成熟與自信會讓你曆練終生,挺過各種磨難。
有一件小事至今難忘,大一時代表外語系參加足球比賽。球風勇猛的我面對高年級對手的指責,有點露怯。這時,高我一屆(82日語專業)的隊友樸學長過來鼓勵我: 不用懼他們,足球場上就得這麼踢! 在之後幾年的系際比賽中,我依舊兇悍飛鏟,但對球不對人,赢得對手的敬畏和隊友的稱贊。曆史系速度奇快的前鋒~研究生金,在多年後還和我外語系同學王偉打聽我; 而我系守門員、同時也是遼大排球隊的馬超在和物理系的比賽後,不禁誇我是個好後衛。 2017年春節,在一起遼大校友聚會中,偶遇物理系王宏(現在是錦州港管委會主任),我們都記得當年球場上的比拼,因此還痛飲了幾杯。
感謝中國民航可以在飛機上開通“飛行模式” 的新政策,讓我在今天深圳飛沈陽的航班上完成此文。而且巧合的是,就在今天早上,我們班的群裡,叢麗同學上傳了一組由遼大荷蘭留學生拍攝的。反映1983年沈陽的老照片,我班五名女生在等“蹦爆米花”的照片赫然在目(附該照片和鍊接),引起全班同學的轟動和感慨,也給我結束本文增添了調味劑。
人們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在我樂觀看來,“歲月是一副催情劑”,對母校的記憶和校友間的友誼在時間之河裡曆久彌香,依然散發着人性的甘甜醇味!
姓名: 劉萊春
年級: 1983級
所學專業:俄語